红河绿春特色产业促县域经济发展
| 招商动态 |2013-10-12
绿春县的特色农业已从零星分散到规模发展再到特色产业带初步形成,从传统粗放种植迈向依靠科技提质增效,从有产品无品牌到“绿字号”特色产品成为农业的新标签。全县绿色产业规模达130万亩,培育了以橡胶、八角、紫胶、核桃、胡椒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木,以石斛、黄栀子、龙胆草等为主的中药材,以杉木、巨桉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以及以草果为主的林下经济作物。绿色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占60%。
产业发展,龙头是关键,如何围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扩大其辐射和带动作用,成为了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激发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全新活力的关键之举。
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主体,既是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也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和农业产业化最主要的发展模式。
绿春县茶叶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该县着力培育引导县内茶叶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认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等,并与高等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加强技术创新,改进加工技术。目前,该县自主研发了玛玉茶、哈尼秀峰、哈尼珍香茶、龙山春剑、玛玉银针、胶股兰保健茶、绿春绿茶、黄连山云雾茶、普洱茶等系列品牌,产品远销广西、浙江、山东、上海、北京及法国、韩国等国内外市场。其中“绿春绿茶”、“七子饼”生茶、“哈尼秀峰”、““哈尼龙井”等4个茶叶品牌相继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大水沟乡生态茶厂被认定为云南省第七批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加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及2012年省级12个标准茶园(创建)示范基地,填补了红河州无省级标准茶园的空白。绿春龙剑茶于2011年、2013年荣获“云南名优茶”称号。
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绿春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简化行政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能、优化软环境增强软实力,努力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使之尽快做大做强。
值得一提的是绿春县生物产业园区建设加快,这是近年来绿春县委、县政府着力推进的重点项目之一。目前,已有5家企业入驻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0多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75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250万元,工业增加值98万元,解决本地富余人员就业125人,实现利税50余万元。按照绿春县委、县政府的规划,“十二五”期间,生物产业园区要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完善,创新创业氛围浓郁,竞争优势明显,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协调的现代化工业园区雏形,成为带动和辐射绿春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从无到有的生物产业园区是绿春县改革创新的成果。
随着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在绿春逐渐成熟,催生了一批综合市场、专业市场、集贸市场,农业产业一体化特征日益明显,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绿春在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把握与不懈探求中,按照省委、省政府“立足高原特色、体现现代农业特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调快调优一产”新思路和“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的全新定位,一批“土产品”站了出来,打出了绿春“名片”。
绿春立足自身优势集中打造了橡胶、茶叶、八角、草果等生物产业规模生产基地;打造了沙拉谷、尾巴谷等优质稻米生产基地;打造了蔬菜种植、野生蔬菜驯化规模基地;打造了稻田养鱼、螺、泥鳅、黄鳝基地;打造了规模养猪、牛、羊、鸡、鸭基地等。初步形成了橡胶、紫胶、八角、茶叶、草果等山脚至山顶的规模化梯级式产业发展格局,中高海拔地区核桃等新鲜产业培植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布局造就了绿春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多样化优势。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推进农业品牌创建,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绿春县坚持“有标贯标、无标建标、缺标补标”的原则,制订并通过省级认定多项地方标准,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和“三品一标”认证登记。